高科技扮靓“土特产”,江门这场对接会让科技成果“转”起来|南方日报要闻

南方Plus   2023-07-30 09:24:11

7月28日,江门市科学技术局联合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(简称“江门产研院”)举办的江门市“邑科汇”科技成果对接系列活动首期对接会(现代农业与食品)正式拉开帷幕,成为江门实施“科技引领”工程落地见效,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。

江门市“邑科汇”科技成果对接系列活动首期对接会(现代农业与食品)正式拉开帷幕。 熊毅 摄

近年来,江门坚持强政策、强资源、强服务,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质量,持续推动江门市各领域优先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,营造出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环境,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长足进步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据统计,2022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同比增长91.9%,增幅在珠三角地市排名第1。

江门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此次活动聚焦现代农业与食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,旨在构建江门市“政产学研金介用”一体化对接交流平台,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应用精准对接,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。

活动中,江门产研院与珠西创谷科技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。随后,江门产研院和珠西创谷科技园分别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,将进一步助力相关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。

瞄准产业风口、聚焦绿色食品安全、创新农产品利用形态……活动现场来自中科院理化所、五邑大学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、珠西创谷、江门产研院等单位、企业的特色项目纷纷亮相,向在场人员展示了近年来江门科技转化的成果。

对接会现场,与会人员正在了解江门科技转化成果。 熊毅 摄

“目前,在肉鹅养殖过程中,存在着养殖过程中的污染,肉鹅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。”江门产研院相关技术人员介绍,经过团队的攻关研发出的“肉鹅无抗绿色养殖技术”,在实现绿色环保养殖同时也能提高肉鹅品质。目前,该技术已得到不少肉鹅养殖户的青睐。

“肉鹅无抗绿色养殖技术”是江门产研院近年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体现。

据江门产研院副院长任志明介绍,江门产研院成立于2020年8月,是广东省科学院与江门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,其发展定位聚焦技术育成孵化和成果转移转化;兼顾产业技术服务和产业人才引进;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2022年,江门抢抓预制菜产业风口机遇,出台《江门预制菜十二条政策措施》,成立全省首个地级市预制菜产业联盟。为助推江门预制菜产业发展,推出更多具有本地特色的预制菜产品,江门产研院和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(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)将目光放在了鳗鱼上。

自热型预制鳗鱼饭套装(右)。 熊毅 摄

“我们在研发出‘预制好食鳗鱼饭及其加工技术’基础上,最近成功推出了自热型预制鳗鱼饭套装。”江门产研院副研究员阮奇珺介绍说,通过开发鳗鱼预制菜产品,可以有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,进一步丰富江门预制菜产品种类。

在新会,传统的陈皮制作已经有700多年历史,因“皮比肉贵”,当地的习俗是“取皮弃肉”,每年都有大量的柑果肉被丢弃,这些果肉酸性极大,极易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。如何让新会柑物尽其用,一直是业界的难题。

“我们通过与多所大学、三甲医院、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合作平台,利用生物发酵技术,用废弃的柑果肉,加上新会陈皮、人参、枸杞等药食同源的中药材,转化成陈皮酵素。”

广东新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陈皮酵素技术。 熊毅 摄

广东新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外事部总监崔月华表示,现在新会区每年有20万吨废弃的柑果肉,如果转化成酵素,可形成300亿产值。

“我们的江翠节瓜1号作为杂交一代品种,种植后长势很好,得到了瓜农的广泛认可。”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表示,该品种正在逐渐推广到全市,将有效带动农民增收。

如今,在江门,科技成果正加速转化,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的速度越来越快;经过科技扮靓的“土特产”,也为江门的现代农业与食品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能。

下一步,江门将以首期对接会召开为契机,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思考和谋划,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、转化平台、专业服务队伍等领域建设,提升市场适配科技成果供给能力,切实构建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。

【采写】南方+记者 申红洲

【摄影】实习生 熊毅

【通讯员】郑兵

【作者】 申红洲
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